是的,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人们至今都还乐此不疲。少有的,我们歌颂“失败”而非“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吴博士认为,这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有关。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就是我们表面上是比较务实的,我们关心钱的问题,关心吃饭、穿衣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会向往一些比较纯洁、理想化的东西。”
首先,项羽是千古无二的 “神人”,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天才。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他的描述方可看出。开篇,司马迁就让项羽以天生卓尔不群的形象出场了:秦始皇游览会稽时,项羽对叔父项梁说:“我可以取代他!”,可谓霸气桀骜。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放在今天,就是一位身高近一米九,高大威猛,自幼就力能扛鼎的青年才俊。
项羽一生战果辉煌,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曾经仅凭3万人,便打得刘邦五十多万人抱头鼠窜,期间还斩杀了对方十万余人。
“这样一位‘千古无二’的英雄,在31岁如此年轻的年纪便自刎而死,人们对他是有很强烈的惋惜之情的。”吴博士说。
其次,项羽勇力非凡,年轻冲动,仁爱慈祥,是早期中国人冒险尚武浪漫理想精神的杰出代表。
项羽一战成名时才25岁,早早便成为了一代霸主,而此时的刘邦已年近五十。项羽用三年统一天下,用五年跟刘邦争夺天下。虽最终战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31岁的青壮年自刎而死,但他身上展现出来的自尊,是许多中国人所称道且向往的品格。“君王为人不忍”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史记里对项羽的描述,也充分描绘出了一位仁爱、理想的君王。
纵观项羽一生,既有破釜沉舟的气魄,也有乌江自刎的悲情。鸿门宴、巨鹿之战、霸王别姬、楚汉相争……一个个典故划破历史的长空,其情其境本就有无限美学价值在内,符合人类最高审美。
世人之所以会崇拜项羽,在吴博士看来,是因为项羽满足了人们对中国英雄的所有幻想,也是我们对冒险、尚武、浪漫等品质的向往,是对内心真实与至情的追求。
“为什么我们少有人在谈论刘邦而都在歌颂项羽?因为人们还是需要用一些理想主义,以消解或者说抵抗在日常市井中的平庸、现实和无奈。”
如今,我们说中国人是冒险且浪漫的,大概很多人都会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可能更多会用踏实、保守等词语去形容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事实上,我们是从南宋才开始越来越保守的,在那之前,中国人是十分具有冒险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正如人们对项羽的崇拜。”吴博士解释道。
讲座结束后,我们又继续跟吴博士聊了聊。我们非常好奇他为何选择这个主题来做讲座。
“很多国际课程缺乏‘德育教育’,事实上,一些学生和老师可能听到‘德育教育’这四个字就已经避之不及了。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未来都是要出国念书的,你跟他搞这些中国理想主义的德育教育干嘛?”
在吴博士看来,恰恰是这些学生,最需要了解到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精粹,以塑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而对民族自信了,一个人才会真正地从心底里拥有对自我的自信,因为“个人命运,是没有办法超越民族命运的。”
“新世代的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会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它是保守的、过时的。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和思想也有浪漫、尚武、理想主义的一面,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吴博士说,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次讲座认识到这个“内核”,从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燃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这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我希望他们未来出国学习,在名校看到、学习到了很多先进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心中也笃定地相信着,我们自己国家也有与其不相上下的很优秀很好的文化。”
选“霸王别姬”作为讲座主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对理想主义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在吴博士看来,“学生考了什么成绩、上了大学其实都是其次,关键他们得是个好人。如果没有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可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的确,很多人上了名校,过着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生活,但他们的心灵是枯竭的,失去了理想,也就容易失去良知与作为一个人的气节。“有的人出身优渥,从小受了精英的教育,名校名企加身,但做的事情可能就是高级版的坑蒙拐骗,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们自觉高人一等,对身边的人、事、物是没有感知的。如果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我觉得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在吴博士心中,好的教育应当培养出的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学生,他们应当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学习,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热爱他人,不是一个对周遭人和事冷漠的人。他们会时常思考,如何去改进或者纠正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
“每一个人都会想要一点理想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真的多么崇高,但你总想要一些跟钱和名利没有关系的东西,跟你上牛津还是剑桥没关系的东西,不管你承不承认,你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这么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你一辈子最关键的,它决定了你会长成一个怎样的人,未来会过怎样的心灵生活。各位同学们,你们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现在,保护这个东西,它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