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做理想主义者?从霸王别姬看被误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

2021/10/22 17:00


上周德英乐教育义务教育管理部课程中心主任吴昱昊博士为正在举行读书周活动的上海德英乐学院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讲座。从《史记》到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吴博士讲述了“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如何通过多元文本的传播,又为何至今仍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为何能够流传几千年?吴博士对此的答案,与“理想主义”四字有关,而这个词,也贯穿着他个人的人生哲学以及教育理念。他希望学生是“理想主义者”,也认为好的教育应当是“培养有高远理想的人”。

吴昱昊


德英乐教育义务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文学博士,专精K12领域中文语言与文学教学,为IB中文文学考官,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史记》学会成员。曾任教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世界联合书院(中国)等名校,长于学术课程研发、教材编写,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中的应用。


#1
他们的青春,在这里永驻
“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秦亡以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天下的战争。项羽被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自知大势已去,在营中与爱妃虞姬饮酒作别,随后率部杀出重围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终自刎于江边。
▲ 《史记》里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这个故事
从历代史书到诗文,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在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艺术体裁中瞥见“霸王别姬”的身影,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青春,也永远驻扎在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史上。
1. 在诗歌里 
历代关于项羽的诗歌里,关于“渡江”还是“不渡江”诗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认为应该渡江,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一种态度。王安石认为,渡了也没用,因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比较理想,她认为项羽不渡江是一种悲壮之举,是“死亦为鬼雄”,所以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们虽对项羽选择不渡江自刎之举态度不一,但可以看出大多是对他抱着惋惜和钦佩之情的。
2. 在京剧《霸王别姬》里
 
图源于网络
京剧《霸王别姬》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霸王别姬》是京剧相当重要的戏码,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
 
3. 在李碧华的小说里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以项王、虞姬垓下被围夜饮为历史源头,以京戏 《霸王别姬》及其演员人生浮沉、时代风云为叙事张本,对传统文化遭遇极端破坏表达痛惜,也表达了个人在历史汪洋中的徒劳与宿命。
 
4. 在陈凯歌的电影里
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于1993年上映。《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的中国影片,此后又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导演借“资本主义社会二流小说”,抒发自己胸中愤懑, 反思当代历史,文化个体境遇

 
“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在传承中有变化(京剧《霸王别姬》),忠实于原型的同时又有新的演绎(电影《霸王别姬》)。源头故事与后期故事复杂嵌套呈现,重叠出了高级的美学效果。”吴博士说。


#2
中国人的理想和浪漫

两千年前楚汉之交时项羽和虞姬的真人真事,通过口述与书面历史记载在了《史记》《汉书》等史书里,又被雅俗文学演绎成了杂剧、戏曲,到了现代,又阐发出了小说、电影等作品。
是的,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人们至今都还乐此不疲。少有的,我们歌颂“失败”而非“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吴博士认为,这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有关。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就是我们表面上是比较务实的,我们关心钱的问题,关心吃饭、穿衣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会向往一些比较纯洁、理想化的东西。

▲ 吴博士讲座现场
而项羽,正是那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英雄的化身。

首先,项羽是千古无二的 “神人”,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天才。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他的描述方可看出。开篇,司马迁就让项羽以天生卓尔不群的形象出场了:秦始皇游览会稽时,项羽对叔父项梁说:“我可以取代他!”,可谓霸气桀骜。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放在今天,就是一位身高近一米九,高大威猛,自幼就力能扛鼎的青年才俊。

 

项羽一生战果辉煌,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曾经仅凭3万人,便打得刘邦五十多万人抱头鼠窜,期间还斩杀了对方十万余人。


“这样一位‘千古无二’的英雄,在31岁如此年轻的年纪便自刎而死,人们对他是有很强烈的惋惜之情的。”吴博士说。

 

其次,项羽勇力非凡,年轻冲动,仁爱慈祥,是早期中国人冒险尚武浪漫理想精神的杰出代表。

 

项羽一战成名时才25岁,早早便成为了一代霸主,而此时的刘邦已年近五十。项羽用三年统一天下,用五年跟刘邦争夺天下。虽最终战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31岁的青壮年自刎而死,但他身上展现出来的自尊,是许多中国人所称道且向往的品格。“君王为人不忍”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史记里对项羽的描述,也充分描绘出了一位仁爱、理想的君王。


 
纵观项羽一生,既有破釜沉舟的气魄,也有乌江自刎的悲情。鸿门宴、巨鹿之战、霸王别姬、楚汉相争…一个个典故划破历史的长空,其情其境本就有无限美学价值在内,符合人类最高审美。
 
世人之所以会崇拜项羽,在吴博士看来,是因为项羽满足了人们对中国英雄的所有幻想,也是我们对冒险、尚武、浪漫等品质的向往,是对内心真实与至情的追求。

“为什么我们少有人在谈论刘邦而都在歌颂项羽?因为人们还是需要用一些理想主义,以消解或者说抵抗在日常市井中的平庸、现实和无奈。

如今,我们说中国人是冒险且浪漫的,大概很多人都会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可能更多会用踏实、保守等词语去形容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事实上,我们是从南宋才开始越来越保守的,在那之前,中国人是十分具有冒险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正如人们对项羽的崇拜。”吴博士解释道。


#3
被误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

讲座结束后,我们又继续跟吴博士聊了聊。我们非常好奇他为何选择这个主题来做讲座。
“很多国际课程缺乏‘德育教育’,事实上,一些学生和老师可能听到‘德育教育’这四个字就已经避之不及了。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未来都是要出国念书的,你跟他搞这些中国理想主义的德育教育干嘛?”
在吴博士看来,恰恰是这些学生,最需要了解到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精粹,以塑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而对民族自信了,一个人才会真正地从心底里拥有对自我的自信,因为“个人命运,是没有办法超越民族命运的。”

▲ 吴博士讲座现场

“新世代的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会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它是保守的、过时的。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和思想也有浪漫、尚武、理想主义的一面,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吴博士说,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次讲座认识到这个“内核”,从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燃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这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我希望他们未来出国学习,在名校看到、学习到了很多先进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心中也笃定地相信着,我们自己国家也有与其不相上下的很优秀很好的文化。”


#4
好的教育,应当培养有高远理想的人

选“霸王别姬”作为讲座主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对理想主义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在吴博士看来,“学生考了什么成绩、上了大学其实都是其次,关键他们得是个好人。如果没有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可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的确,很多人上了名校,过着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生活,但他们的心灵是枯竭的,失去了理想,也就容易失去良知与作为一个人的气节。“有的人出身优渥,从小受了精英的教育,名校名企加身,但做的事情可能就是高级版的坑蒙拐骗,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们自觉高人一等,对身边的人、事、物是没有感知的。如果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我觉得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在吴博士心中,好的教育应当培养出的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学生,他们应当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学习,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热爱他人,不是一个对周遭人和事冷漠的人。他们会时常思考,如何去改进或者纠正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吴博士说了一段很是让人动容的话:
“每一个人都会想要一点理想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真的多么崇高,但你总想要一些跟钱和名利没有关系的东西,跟你上牛津还是剑桥没关系的东西,不管你承不承认,你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这么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你一辈子最关键的,它决定了你会长成一个怎样的人,未来会过怎样的心灵生活。各位同学们,你们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现在,保护这个东西,它很珍贵。”
▲ 工作之余,吴昱昊博士还热爱弹吉他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德英乐D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