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 HIGH SCHOOL | 黄山非遗公益研学报告出炉~

2021/07/08 16:55

2021年6月25号,浦东万科的师生踏上了期盼已久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探访之行。

在研学中师生们亲自踏足徽州,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观察时间在古城中刻下的痕迹,倾听当地的居民的乡土生活。

为了深度融入古镇文化,体验古镇的传统生活,同学们学习了古镇非遗技艺,制作鱼灯、采茶炒茶、感知黟县独有的文化肌理赋予它的特色与魅力。

通过在当地开展公益宣讲,学生们实现了从“参访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变,与当地人一起继承传统,奔向现代,积蓄村庄生长的力量。

DAY  01

探古镇、访老街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

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莫过于参观博物馆。一件件古物、一个个故事,躲藏在屯溪博物馆中,随着时间慢慢发酵、化为佳酿,等待着后人的享用。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同学们或行或立、或观或拍,倾听者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察着,俯仰之间,忘却营营。

 

屯溪老街是徽商活动的历史产物,也是徽商演变的见证。数世纪的发展,徽商文化在老街形成积淀,使老街演变成一个独具魅力的社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让人如入画中;错落有致的长街小巷,让人流连忘返;水墨韵味的粉墙黛瓦,让人心旷神怡;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让人爱不释手;走在路上不时有当地的小朋友穿梭玩闹,小巷居民生活中流露的恬淡自足,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有人曾这样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在研学之初,学生们便开始记录自己的研学之旅,将时间封存在小小胶囊之中,脚下的青石板记录着行人的足迹,同学们的眼睛也记录着青春的足迹。

DAY  02

做鱼灯、游古城

第二天来自乡村笔记的崔嘉琳老师教授了田野调查课程,人们内心真实的声音,需要用心倾听,有时一个真诚的回答,只为了合适的问题而出现。

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田野调查方法,把前一天探访中的种种疑问,转化为一个个真诚的问题。有迈着双脚,走向街头,走进商店,与阿嬷攀谈、和小朋友交心、同商店老板娘一起快乐地拍摄抖音。三言两语间,孩子们就多了几个忘年交,心中的疑惑也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得到解答——老板担忧着传统的失传,感叹着自己已经老了,这是年轻人的时代;阿嬷讲述者自己年轻时的罗曼史,原来做糕点的手艺习自早些年的食品厂;小女孩最喜欢蓝色的糖果,但是害怕蛀牙不敢多吃……

走得累了,到菜市场挑一颗熟透的瓜,随即坐在台阶上与当地向导一起分享,一颗稚嫩而好奇的心,逐渐与乡土里的中国产生连接。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非遗传承情况、体验非遗技艺,同学们还拜访了当地的竹编大师——姚家驹师傅,并在姚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鱼灯。

“嬉鱼灯”闹元宵起源于明朝,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活化石,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元宵节各家各户自行糊制鱼灯、狮灯、蛇灯等,配合大鱼灯一起嬉舞,气势宏大的舞鱼灯队伍相互穿插游走,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或对嘴嬉闹,每个挥舞的动作无不折射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劳动的赞美、理想的追求和祈盼。

在姚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扎骨架、糊宣纸、画花纹、装彩灯,看似简单的步骤,同样需要耐心与时间来完成。

在制作鱼灯的空档,同学们对姚师傅进行了采访,心底关于竹编技艺和非遗文化的疑问都抛了出来:

我们看到您家里有好多竹篮竹筐之类的老物件,以前竹编是不是很流行?

是的,因为竹子它生长得特别快,这个原料非常容易获取,而且竹编非常实用,结实轻便,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竹编的东西,现在不行,这一块几乎就只剩下我还在做竹编了

为什么现在的竹编没落了?

这个原因就很多了,你看现在我们家里几乎都不用竹编的东西,像家具啊、盒子啊、背篓啊这种都不用竹子,以前因为打仗有好多就失传了,现在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好多东西机器都能造出来,也用不着我们竹编了

那您觉得未来竹编应该怎样传承下去呢?

这个还要靠你们年轻人啊,年轻人不学,我再怎么宣传,这个手艺到我这里也就断了,手艺这个东西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你不传它就消失了

采访结束,姚师傅又转头去帮同学们完成最后的步骤,涂色、装灯,一条活灵活现的竹编鲤鱼被同学们高高举起。

夜晚,古城灯笼高高挂起,星空下的街道相比于白天多了一丝神秘。曲折的小巷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鱼灯泛着微光,在空气中游弋,呼吸着高空新鲜的空气,古城华灯初上、鱼龙漫舞……

DAY  03

采茶制茶、

体验茶文化

黟山石墨茶

黟山石墨茶为黟县历史文献中唯一记载的地方传统名茶。据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因重如石、色如墨、香高味浓而闻名天下。石墨岭地处宁池古道上,为黟县南大门渔亭进入黟县盆地的必经之地,往来茶商频繁落脚,久而久之,茶商发现当地民间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工艺独特、市场销售好而如获至宝,因此,就将当地产的茶叶统称为石墨茶。

黟县石磨茶传至李诗涵老师,已经是第六代,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现代化的石磨茶制作工厂,看着茶叶如何从茶树走向茶杯;在展览馆中,体验着古法制茶的魅力,解了石磨茶的传承历史、饮茶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同学们了解到,石磨茶的生产从茶叶采摘就大有讲究,茶叶须于每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形状以“一芽二叶”为主,通过手工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炒头坯、摊放筛分、炒二坯、烘干等十道工序,加工最终的石磨茶。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处理刚采摘茶叶,简单地对茶叶进行杀青、揉捻、初烘等,最后将制作好的茶叶装袋。加热后的铁锅慢慢带走了茶叶中的水分,同学们在锅中翻炒着茶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手法逐渐由生疏变为娴熟,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每一个步骤都是全新的体验。

杀青后的茶叶被置放在凹凸有致的石板上,同学们模仿者老师的手法有节奏地按压、揉搓茶叶,果胶逐渐从汁液中溢出,将茶叶凝成一团,淡淡茶香在屋中蔓延开来。

揉捻后的茶叶经过烘干,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茶叶。同学们拿出纸袋装下茶叶,给家人带去自己的心意,也带去一片黄山云雾。

DAY  04

公益宣讲

健康生活

经过实地的田野调查以及当地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当地有很多留守儿童,当地教育水平相较于城市仍有不小的差距,同学们决定从卫生知识入手,为孩子们提供一堂知识课。

 

在乡村笔记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为了主持组、宣讲组、海报组、肥皂组,齐心协力进行了海报的制作、ppt与宣讲稿的制作、肥皂制作,通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先后进行了两次试讲,最终完善了宣讲的课程。

在正式的宣讲中,同学们的细心准备卫生知识小课堂令孩子们坐直了身子瞪大了眼睛。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饮食均衡的重要性,海报组制作了膳食金字塔并设计了小游戏,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类食物在金字塔中的位置。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肥皂组的同学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手工肥皂,各种可爱的形状,给孩子们的夏天送去了小小的快乐。

DAY  05

vlog分享&

结营仪式

在研学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研学旅行vlog,将一路的收获与快乐封存在视频中、分享给大家,乡村笔记的带队老师将证书颁发给各位学员,为各位学员送上了衷心的祝愿。

在此次非遗研学之旅中,浦东万科的师生亲自踏足徽州,游古镇、访展馆,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在竹编大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鱼灯、向黄山石磨茶传承人学习制茶工艺、并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留守儿童筹备卫生普及课并进行宣讲,在最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学vlog,为黄山研学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结语

CAS 活动(Creativity,Activity,Service)是 IB 核心课程之一, 代表创造、活动与服务,旨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身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CAS项目的实施对于培养在本国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公民意义重大,是实践IB全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黄山研学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参与文化、行走、公益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由学生自主调研、自己组织CAS项目,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各项技能、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让我们共同期待孩子们后续的精彩表现吧!

图文 | 乡村笔记,张海涛

编辑排版 | 品牌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